国立三中校歌歌词中有这样两句话:“仁实勇毅垂为校训,朴茂彪横导之学风”。
意思就是:教师要有十分严肃、认真、负责考核的教学态度,不及格就是不及格,
该重读就得重读,谁也不能例外。教师与教师间,从未有过任何矛盾,
大家都以提高教育质量,教好学生作为天职。学生都要有一个非常浓厚的读书风气。
管教严格,则用志不纷。学生都来自沦陷区,家破人散,报国心切,各有抱负,努力学习,
自励精神十分顽强,这是由于当时的特定环境和形势逼成的。学生和学生间,
都以学习优良为荣,相互探讨,相互交流,亲若兄弟,互爱互助,蔚然成风。
学校成立校务委员会,贯彻集体领导。校务委员成员,都是各名牌中学校长,办学经验丰富,
豁达融洽,团结奋进,为学校领导核心。除此之外,还有一个因素,
国立三中的学生多来自五大名牌中学,学生课业基础好,在三中学习一年、两年就毕业了。
据当时教育部统计长王万钟说:国立三中前三届高中毕业生,
报考全国各大学的录取人数占报考人数比例,多达95%,少至80%,足以映显教学成果。
第三,是师生间亲密的关系。国立三中教职员都把学生看成是自己的儿女,亲若骨肉。
而学生把老师敬若父母,亲密无间。我在高中部只读了一年半就毕业了,
在西南联大蹲上4年,但是,这一年半的情感远胜于4年。因为在三中时,
我们衣、食、住、行、乐都在一起。老师为学生操心尽意,照顾食宿,视如再造父母,
有如在家里一样的温暖,周校长就是我的家长。我记忆起两件事:铜仁是黔东的一个小县,
卫生条件很差,臭虫跳蚤很多,使学生不能安眠,影响学习。当时没有杀虫剂,
学校只好用烧开水沸煮整只木床的土办法来消减虫害,让学生睡好。
另一件是:乡村师范部有个毕业生名叫毛香基,分配到一个名叫坝盘的乡村去工作,
那里环境恶劣,虫害很凶,毛香基工作繁重,身染虐疾,无药医治,周校长闻讯后,
即派专...